清咸豐八年(1858年),清朝與英國簽訂天津條約,開安平及淡水為通商口岸。而到了安平正式開港後,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原在中國廈門的德記洋行派代表馬遜(J.C. Masson)與布爾士(R.H. Bruce)來台發展,並向臺灣道租借英國駐安平領事館(今臺南市安平區西門國民小學)北側海灘地興建洋房倉庫,同時在台北也設有據點;其主要業務是出口茶葉[1],亦有經營糖及樟腦等事業。然而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日本實行專賣制度,將樟腦、鴉片收回專賣,糖業也漸由日商把持,再加上安平港的逐漸淤積,終讓安平五洋行紛紛結束營業;其中德記洋行於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結束安平據點業務,同年英國也裁撤了駐安平的領事館;隔年,原本德記洋行的建築便改為「大日本鹽業會社營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