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瀏覽次數 : 558 APP瀏覽次數 : 0 瀏覽總數 : 558

看我七十二變——化狸(化け狸)



「狸」在漢語裡同「貍」,即為現代的石虎。「狸」字在傳入日本後,當時的人將此字用來指稱貉、豹貓(石虎)、山豬、貛、鼬、鼯鼠等動物。現代日文漢字的「狸」,一般指漢語的「貉(狢)」。現代中文的「狸」字用法,受到日本流行文化影響,許多作品都有關於化狸傳說的創作及形象,導致現代中文口語上對於「貉」這種動物,大多已轉變同日文用法稱呼為「狸」。 最早出現記述出現於奈良時代《日本書紀》推古天皇的章節中,記有「春二月陸奧有狢。化人以歌(『春2月、陸奧國出現了狢。變化成人並高歌』的意思)」的描述。在《日本現報善惡靈異記》《宇治拾遺物語》等古籍皆有記載。在日本各地,有傳說其具有變化成其他形體、變化成人類或是附身在人身上等能力。 化狸在日本妖怪傳說中形象類似於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狐仙」、「黃大仙」。根據日本地域和文化傳承不同,其形象、本領有些許差異,但都有相似說法:傳說狸是成精的妖怪,有變身能力,將樹葉頂在頭上就能變化成自己需要的形象(據說法力高的狸不需樹葉也能變身)。相傳妖狐也會變身,但能力不如狸厲害(「狐七變,狸八變」),且妖狐變化是為了害人,而狸變化是為了捉弄人。 從江戶時代末期開始,狸因為具有靈力而在日本部分地區受到供俸,被塑造成神像佇立在寺廟和神社門口,也有不少地區將狸貓作為名產以推廣觀光景點。雖然自古就被神格化,但是在佛教傳入後,除了神明使者(例如狐、蛇)之外的動物都被剝奪神格,只留下具特異能力的獸類形象,被視為為惡的怪物或妖怪。由於日本的狸沒有像豹貓那樣令人恐懼的印象,便逐漸形成和中國相異、帶有幽默的形象,在民間也有許多故事將狸述成傻氣愚笨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