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瀏覽次數 : 1495 APP瀏覽次數 : 0 瀏覽總數 : 1495

臺灣第一街?從熱蘭遮城市街淺談安平聚落發展



*「第一街」羅生門   筆者擔任採編工作,於踏溯臺南課程隨隊採訪。跟隨「安平線」時,該條路線老師說安平的延平街是臺灣第一街。然而,先前跟隨「甕城線」,聽到甕城線的老師說,臺灣第一條街道位於十字街(民權路與忠義路交叉口一帶)的民權路。這讓筆者感到困惑。究竟延平街是否為臺灣的第一條街道?筆者試圖找尋安平相關研究、地方志以解決困惑。 *荷治時期的「普羅岷西亞市」與「熱蘭遮城市」   臺灣形成街道市鎮的時期可以追溯至荷治時期。根據荷治時期臺灣史研究者江樹生〈荷治時期的安平街-熱蘭遮市〉一文,荷蘭人於1624年來臺,以大員島作為建造城堡(即熱蘭遮城,為今日安平古堡前身)的基地,並且以此為在臺據點,進行貿易活動。   隨後荷蘭人基於安全考量,將商業機能的商館和防衛機能的城堡分離設立,起初將商館設於大員島北邊的北線尾島之上。然而此地的房屋、貨物常受海水侵蝕,因此1625年,荷蘭人在赤崁一地向新港社原住民購地,將商館遷至於此,並且在此建立「普羅岷西亞市」,發展聚落。而普羅岷西亞市當中的普羅岷西亞市街(民權路的前身),部分人即稱之為臺灣第一條街道。   然而1628年,普羅岷西亞市鎮在面臨原住民反抗,以及同時期的西班牙人在臺競爭等狀況之下,普羅岷西亞市鎮逐漸沒落,荷蘭人決定將商館遷至大員島上的熱蘭遮城旁。商館伴隨著聚落形成,加上荷蘭人的住屋管理制度,不久後,熱蘭遮城東邊隨即發展出數條東西向街道以及南北向街道,這些街道所構成的市鎮即為荷治時期的「熱蘭遮城市」。其中,根據《安平區志》記載,東西巷的街道即今日安平的延平街、效忠街、中興街前身。 *「成功發展」下的熱蘭遮城市街   那麼,按理來說,普羅岷西亞市街應當為臺灣第一街才是,那麼熱蘭遮城市街何以存有第一街的立論根據?我們可以從《延平街大事紀》中江樹生一席話看出端倪:「普羅岷西亞之規劃確實早於安平,但實在是有規劃發展不起來,至一六二八年遷至安平後,安平蒸蒸日上而普羅岷西亞幾乎完全沉寂下來,以所謂的CITY而言,安平實在是早於普羅岷西亞,故台灣第一街確實在安平。」   換句話說,站在單純發展市鎮的觀點,普羅岷西亞市街確實比熱蘭遮城市街還要來的早發展。若是就「成功發展」市鎮的觀點而言,熱蘭遮城市則是取得發展之頭籌。也就是說,臺灣第一街的爭論,筆者認為隨著不同的前提假設,便會產生不同的推論結果。   假設熱蘭遮城市街為臺灣第一街,那麼為什麼延平街被稱為最早之街道,而不是效忠街或是中興街?諸多文獻記述延平街為臺灣第一街,但均未以具體理由解釋之。筆者推測,這歸諸於延平街於安平的發展地位。延平街又稱為「市仔街」,在清治初期,以其街為中心,形成了安平六社(港仔尾社、十二宮社、妙壽宮社、灰窯尾社、王城西社、海頭社),初成今日安平之聚落架構。或許正是延平街在安平聚落發展中的領導地位,才會使得延平街獲得「臺灣第一街」的頭銜。   總結而言,延平街是否為「臺灣第一街」,需要在前提假設之下才有討論的意義。然而,就像《延平街大事紀》當中所言:「延平街是台灣第一街,抑或民權路才是台灣第一街,在在無損於安平在台灣史上的地位,更無損於延平街是安平最重要的一條街道……」安平的聚落發展,從荷治時期開始,至鄭氏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戰後為止,內部圍繞在「延平街」,外部則是「海港」此一要素。隨著臺江內海的泥沙淤積,安平地區的海運機能逐漸消失,進而造成臺南的「府城」逐漸趕上安平發展的現象。如今,安平雖然不再是商業貿易重鎮,不過卻是以昔日的風光吸引遊客,成為臺南觀光勝地,繼續用不同的形式發展下去。 *參考資料 安平會編著,《望鄉安平》(臺南:安平鎮文史工作室,2002)。 吳昭明,《延平街事件大事紀》(臺北:傳文文化,1999)。 林朝成、鄭水萍主修,《安平區志(上)》(臺南:台南市安平區公所,1998)。 江樹生,〈荷治時期的安平街-熱蘭遮市〉,林孟欣執編,《檔案敘事:早期臺灣史研究論文集》,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6,頁132-167。

主題故事製作貢獻者 余秉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