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瀏覽次數 : 751 APP瀏覽次數 : 0 瀏覽總數 : 751

人物專訪-劉昭輝先生



*受訪者簡介: 臺南市西門淺草公有公共市場自治會會長、臺南市新淺草發展促進會理事長、銀座西服老闆 *受訪時間: 2018年1月5日 受訪地點: 臺南西市場 Q1:請問老闆何時開始經營西裝店? 會長:這裡一開始是我的父母在賣布,到我懂事的時候是讀國校(國民學校)畢業時,我國校畢業起初來這做生意,也是賣布。到我娶老婆時,那時布的生意有落差,比較不好,我才開始改行做西裝。我記得我差不多是二三十歲左右,才開始做西裝。從改行到現在,我還是在做西裝。我們這算是「徛店頭」的西裝店啦,不是「師傅」的啦! Q2:請問「徛店頭」跟「師傅」差別在哪? 會長:「師傅」是他們在剪,我們這個「徛店頭」的是在量。啊他這就是「正師傅」的啊。 (坐在會長旁邊)西裝師傅:我目前是西藥公會理事長,也是做十屆了。他們(徛店頭)就是店面,他們是顧店,客人來的時候他們直接接洽,然後量西裝尺寸,尺寸再拿給我。啊我包工,我再剪一剪,給師傅去做,看是要做西裝褲,還是要做西裝,這樣分級啦。因為我們這行,以前要學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絕對都要國校畢業就去學了,國中畢業再去學都沒效了,就都學不到東西了,所以這行都國小畢業的。啊剪西裝,我們是純正手工的,不是加工的。手工的是一針一針縫,加工的是用「車」的,再用熨斗燙過,那是都不一樣的。啊為什麼以前我們西裝生意有夠好,是為什麼會變差?我們這個傳統事業,大家都穿西裝。以前大家頭髮都整理的非常整齊,搭一套西裝,繫「ネクタイ」,非常正統,我們做衣服的以前一定都要繫領帶,頭髮都三天就要給人洗一遍。安全帽政策實施以後,我們這個行業就因此變差了。安全帽政策實施下去,你穿著西裝,戴下安全帽,燙完的頭髮可以看嗎?頭髮都散掉了。所以我們西裝業就從那個時候開始走下坡,生意變差,到現在都沒什麼人要來找我們做西裝。安全帽政策實施以後,影響到很多人,像是剃頭的在安全帽政策實施以後,他們的生意也變差了。確實,我們這行是在安全帽政策實施以後才變差的。差不多在我四十歲的時候實施,後來我就沒做西裝了,到我現在六十八歲,差不多有二十九年了。我們這行,以前生意是好到想要吃飯都沒時間吃。以前學生穿學生服,大家都在排隊,我們量尺寸忙到晚上都沒時間吃飯。 Q3:老闆剛剛提到父母在西市場賣布,那麼請問是何時開始賣的? 會長:「降伏」以後,就是光復以後才來這裡開店的。我們本來是高雄人。現在是高雄市,以前是高雄縣,在茄萣白砂崙。那時候我差不多四、五歲,就跟著父母搬來這裡,現在我今年七十五歲,民國三十一年次。我的爸爸是從草地,白砂崙來到臺南這邊,才開始賣布的。人說「大菜市」,就是在賣菜的,另外,這裡以前也是在賣布的,一概都是這樣。啊以前日本時代沒有在賣布,之後才開始賣布。日本時代的時候,是日本人在這裡做生意,戰後臺灣人才到這邊賣布,我們也是跟著賣布,大概就是這樣。 Q4:請問老闆戰後來到大菜市以後,如何看待這邊的發展? 會長:以前的生意非常好做,客人是非常多的,人多到我要去廁所都沒辦法。看那時候的人有多麼多!現在沒人了。那時候大家都來這邊購物,就是因為這裡是布市。布市大啊,所以大家都來這裡做西裝。之後西裝生意變差,就是因為大環境變差造成的。以前的時代,在你們現在這個年紀的時候,跟現在已經不一樣了。以前那個時代,一天工作十五個小時,我們還是在做。為什麼呢?做就有錢可以賺,大家怎麼不做,大家當然都做啊,口袋自然就賺得飽飽的。不會到處遊玩,大家賺錢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有時間消費呢?像現在沒什麼人,就閒閒的。時代不一樣了。我們那時候很艱苦,但是知道有錢可以賺,大家都很高興。像做這個西裝店,以前晚上我做到晚上兩三點才回家,然後早上八點又要來公做了。十一點多量完西裝尺寸,我們還要抄尺寸單,畫一畫圖,然後再看尺寸剪一剪布料,剪完再讓西裝師傅做。那時候的客人真的很多,要給我量尺寸的人還要排隊,根本沒時間吃飯。現在的西裝褲是鬆鬆的,以前則是非常貼身,假如胖個兩三公斤,這間褲子就不能穿了,就要重新來這裡做褲子了。我們以前生意這麼好的原因就是因為如此。另外,以前很多人都穿西裝褲,但是現在你們就不是了,有人穿牛仔褲的,像我兒子現在五十多歲也是常穿牛仔褲,他也不穿西裝褲。這個就是大環境的變化,生意變差就是因為這樣。剛剛他(坐在會長旁邊的西裝師傅)說西裝生意變差,是因為安全帽政策,這是其中一項原因,但我個人認為是這樣的問題(穿衣習慣的改變)。 *訪者簡述專訪內容:   劉昭輝先生已經擔任五任,超過二十三年的西門市場自治會會長,同時,他也是西市場「銀座」西裝店的老闆。在訪談當中,老會長謙虛地說道,作會長沒有錢財,因此沒有人願意出任,而他已經擔任這麼久的會長,重點是希望服務、回饋鄉里。不過,對比老會長談到他擔任會長的事情,他與身旁的友人更側重在述說西市場從戰後以來的變遷過程。老會長等人以市場內的西裝店老闆此一見證者的角度,和我們述說西市場的大宗生意,布、西裝產業,其興盛與衰變的過程。而這過程的註解,就像老會長一再強調的,「時代在變化」,臺灣人生活型態的改變,連帶造成三年百六十五行一起變化。至於變遷帶來的是好是壞,我們無從評斷。但是從這些種種人事物的轉換,或許正可喚醒我們年輕一代,重新用不同的方法,去感受西市場過去的痕跡,與今日假日之際,由觀光客帶來的青春活力。

主題故事製作貢獻者 余秉翰(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