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源自18世紀以前台灣西南之潟湖台江內海,唯潟湖在18世紀中葉以後逐漸陸化,潟湖外側的鯤鯓(即沙洲)亦與陸地連為一體,僅餘四草湖、鯤鯓湖與若干濕地等遺蹟,成為重要生物棲息區。另外,台江亦為歷史上數起關鍵事件發生地;例如鄭成功由鹿耳門水道進入內海,出其不意攻擊更早在此殖民的荷蘭人,使臺灣發展為漢人優勢社會。 有別與其他國家公園由中央政府主導,台江國家公園係由地方政府(臺南市政府)率先發起。最初構想由臺南市第14、15任臺南市市長許添財(2001-2010年)在競選時提出之政見,當選後即積極推動,並獲中央政府支持。在多次確認範圍後除增加臺灣海峽海域部份外,亦聯合臺南縣政府(當時縣、市尚未合併)將鄰近之七股鄉一併納入並擬名台江黑水溝國家公園(「黑水溝」為臺灣海峽之俗稱)。2009年6月29日,內政部通過計畫,為便於國際行銷,確立以台江為名[2]。正巧同日,也是臺南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審議通過,在當時被認為是臺南的「雙喜臨門」[3];同年10月15日,台江國家公園公告計畫[4][5]12月28日,正式成立。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新行政中心完工前暫設於安平港,2016年1月13日行政中心正式啟用 。 在台江國家公園成立前,曾規劃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1994年11月30日成立)、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等加以管理。後者組織今日尚存,但部份區域轉交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而2014年6月臺灣第9座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成立後,東吉嶼與周邊海域將劃入該國家公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