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瀏覽次數 : 165 APP瀏覽次數 : 8 瀏覽總數 : 173

神農街



*上面年份為參考用 神農街舊稱北勢街,是臺灣府城街道之一。神農街昔因座落於五條港中央、南勢港北側,遂被稱為北勢街,今日神農街之名,則得名於路尾的藥王廟,神農街上密佈古蹟、廟宇、老行業,自成一格的古味盎然,吸引遊客來訪。 17世紀中期,台江內海(西門路以西)盡是一片汪洋,直到清朝年間,台江內海日漸淤塞,逐漸形成安海港、南河港、北勢港、佛頭港及新港墘港等五條港,清初,成為臺灣對外連結的門戶。 由於港岸是郊商貿易的主要碼頭,自然吸引大量大陸移民前來,在碼頭從事苦力,且為了鞏固地盤,這群人便在當地逐漸結合成以姓氏、祖籍為中心的團體,先後發展出北郊蘇萬利(專營廈門以北港口貿易,專賣藥材、絲綢、南北貨)、南郊金永順(專營廈門以南貿易,專門賣煙絲、陶瓷、磚瓦)、糖郊李勝興(主要從事糖、米、豆、麻的出口與運轉),稱為三郊。 三郊不僅掌控府城經濟大權,在宗教、公益、社會、軍事等各方面,都有相當深的影響力,值此同時,五條港更蔚為經濟、交通、文化演進的重要街道及府城命脈。 清道光年間,曾文溪氾濫、台江內海完全陸化,先民挖掘運河以連接五條港,以維持貿易航運,北勢街就位於港區正中央,是當地最熱鬧巷道。咸豐年間,隨著安平開港,外商洋行挾著雄厚資本開啟全新的貿易型態,傳統三郊不敵,終至沒落、被取代。 二戰後,都市計畫道路拓寬,加上晚近海安路拓寬、地下街開挖等外在環境因素,五條港舊街道硬生生被攔腰斬斷,然而,隱身巷弄之間的神農街,未在計畫道路之列,街道保持原味,200多年來,樣貌改變不大,成為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清朝街道。 神農街(尤其是海安路到康樂街)這一段,房屋迄今仍維持2層樓的鋪瓦街屋形式,街屋立面夾雜清朝、日治等不同年代更迭風貌,見證五條港歷史演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