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瀏覽次數 : 183 APP瀏覽次數 : 1 瀏覽總數 : 184

冶山春秋博物館



福州有「三山現三山藏,三山看不見」的民諺。「三山藏」之一的冶山,在漢時稱歐冶池山、泉山,後歷稱望京山、將軍山、王墓山和城隍山。名起於傳說歐冶子鑄劍,成於無諸建國築城。閩越國是福建歷史之早期華章,立足東南近百年,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 閩越是江浙越族後裔南遷福建與閩地土著結合發展起來的一個民族,是南方百越民族中重要的一支。先秦文獻稱之「閩」,後為閩越。秦代正式納入中央版圖,漢代立閩越國,定都於「冶」(今福州冶山),成為中華文明的一份子。 宋元時代,中國政治和經濟重心南遷。中央王朝在福州設威武軍,後置福建路,轄八州、軍,福建始稱八閩。宋末趙昱、明末唐王朱津建在福州登基稱帝,清代福州已是一座擁有50-60萬人口的城市。宋元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作為福建港口樞紐的福州成為了東南地區僅次於廣州的城市。 北宋初,福州刺史錢昱重築東、南夾城 (又稱外城)。宋熙寧年間,知州程師孟擴建唐羅城,知州元積中、太守程邁先後璧門置樓。南宋紹熙、鹹淳及元代至正年間多次修繕城墻,疏浚城市內河水網。明清時期用磚石加固舊城並稍加擴建城池,完善了福州城市的格局。宋代垂拱殿、城陰館、歐冶亭、建州西園、明代隆武帝皇宮建築 (「行在」) 和清代的布政使司署等都設於冶山一帶。 自1991年以來,省市聯合考古隊為保護冶山一帶地下文物,進行了系列的考古勘探和發掘,發現了從漢代明清時期的大量文化遺存,見證了福州建城2200多年的歷史。目前為止考古勘探與發掘面積不足該區域的1%,地下尚有無數的文物埋藏等待進一步的發現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