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瀏覽次數 : 91 APP瀏覽次數 : 0 瀏覽總數 : 91

國家廣播文物館



1937年日本政府為了南進的軍事及心戰用途,費時3年在嘉義縣民雄鄉的廣大水田中,興建廣播電臺,當年稱做「民雄放送所」,整個建築群組包括了:發射機房、發電機房、變電所、宿舍等,並採用高達206公尺(約70層樓高)的天線鐵塔兩座,上面架設雙偶極天線,因其呈現雄偉、壯觀的景緻,當時已成為民雄地區的特殊地標。「民雄放送所」內發射機採用的是,日本NEC電氣株式會社生產的MB-15-A型100瓩中波發射機,1940年(昭和15年)9月28日,放送所正式開播啟用,電波傳送範圍遠及東南亞和中國大陸的江蘇省及南京等地區。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由國民政府展開接收臺灣事宜,而「民雄放送所」及一切設備由國民政府先委託中國廣播公司代表接收管理,改名為「臺灣廣播電臺民雄播送機室」。1972年把直接指導的大陸廣播部正名為「中央廣播電臺」。1980年改隸國防部,民雄機室名稱也因此改成了「中央廣播電臺第一發射基地」。1998年中央廣播電臺脫離國防部,改制為國家電臺,同時褪去過往的神秘面紗,節目型態不再以心戰節目為主力,採活潑多元特色播出,隔年即成立「國家廣播文物館」。   「國家廣播文物館」已於2001年底登錄為歷史建築,其後於2004年獲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畫補助,成為臺灣第一座展現廣播歷史與故事的文物館。館內展示機齡超過80年的廣播發射機、大型真空管、收音機等。民眾入內除可綜覽廣播文物外,也可以進行錄音體驗及參觀電臺運作情形,是一處寓教於樂的活文物館,並且能完全體驗與發揮展示教學功能的互動文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