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台南府城的地理型態狀似鳳凰,被稱為鳳凰城。而普濟殿位置為風水中八卦網的中心點,為讓台南王城的鳳凰不會飛走,遂建普濟殿及周邊四通八達狀似八卦網的街道,以網住這隻讓府城興盛的鳳凰。 普濟殿原名「普濟寺」,原主祀觀音佛祖,因廟宇位置在府城城外,錯過進城時間的旅人會在此寄宿,普濟殿的池府千歲神像,相傳即為當時旅人因故留祀,因香火鼎盛,而發展為「普濟廟」,後改為「普濟殿」。 普濟殿廟宇建築不大,卻深具特色。要看傳統,有著全台唯一以「傀儡戲」送迎神的傳統;要看現代,有著畫師許荷西創作結合威靈王生平故事和普濟殿特色的大型現代彩繪。 佇廟埕點燈,最近幾年普濟殿的聲名大噪,起源於西元2014年春節期間首次舉辦的創意彩繪花燈,將成千上百個燈籠整齊懸掛於廣大廟埕上,甚至延伸到周邊國華街上,讓許多路過的遊客及民眾驚喜不已。在春節期間,燈籠在夜色中亮著溫暖的光芒,讓人感到年節團聚的溫暖,大受好評。上千顆的手繪燈籠,照亮廟宇和小巷,已經是全台著名的燈會之一。 在小巷迷路,探索人孔蓋 普濟殿周圍四通八達的巷道,如同「八卦網」形狀,近年來巷弄內增設了三款和普濟殿歷史有關的彩繪人孔蓋—「本廟邊」、「試經口」、「下粗糠崎」。到普濟殿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大馬路走進來,放下地圖,享受迷路和驚喜。